全球唯一的基于PCR绝对定量的尿液PCA3/PSA前列腺癌风险分层的筛检产品(国械注准2025340105)获批上市,成为国家药监局公示的该项目技术审批标准!!
PCA3基因是具有前列腺器官特异性及前列腺癌特异性的新分子标志物。本试剂盒采用靶向捕获PCA3 米RNA 和PSA mRNA,然后用一步法RT-CPR绝对定量PCA3和PSA基因表达量,计算PCA3/PSA比值,用于穿刺活检前的前列腺癌风险评估。
组织特异性: PCA3具有前列腺特异性,仅在前列腺有表达,其他器官无表达。
肿瘤特异性: PCA3基因在超过95%的前列腺癌组织或转移灶呈特异性高表达,在正常前列腺、良性增生组织低表达;癌组织是正常组织或良性病变组织的66倍。
Lander 等研究证实PCA3在癌细胞少于10%的癌组织中,是非恶性前列腺组织的11倍.
Landers K A,Burger M J ,Tebay M ,etal.Use of multiple bionake r for a molecular diagnosis of prostater cancer.Int J Cancer ,2005,114(6):950-956
PCA3与血清PSA相比,更(geng)适合(he)做为前列腺癌的特异生物学标(biao)志(zhi)物
PCA3与血清(qing)PSA相比,更(geng)适合做为前(qian)列腺癌的特(te)异生物(wu)学标志物(wu)。
一项(xiang)有NIH独立发(fa)起(qi)的(de)研(yan)究,入组了407个高(gao)(gao)风险前列腺(xian)癌人(ren)群(qun),观察PCA3检测(ce)(ce)在前列腺(xian)癌风险预测(ce)(ce)的(de)作用,该研(yan)究发(fa)现,PCA3检测(ce)(ce)与PSA相(xiang)比,具有较(jiao)高(gao)(gao)的(de)诊(zhen)断(duan)效能,同时(shi)其诊(zhen)断(duan)效能也(ye)高(gao)(gao)于(yu)处(chu)于(yu)灰区(PSA4-10ng/ml)的(de)f/tPSA。
该研究发现(xian)PCA3检测(ce)与PSA、f/tPSA相(xiang)比,对于前列腺癌(ai)的活检具有更(geng)高(gao)的预(yu)测(ce)价值。
荧光PCR仪器
储存条件:-20℃
有效期:12月
临床适合人群
1、血清PSA阳性,穿刺活检前进(jin)一步确定验证
2、血清PSA灰区4-10ng/ml,确(que)定是否需要穿刺活检
3、首次活检(jian)阴(yin)性,每3-6个(ge)月检(jian)测一(yi)次,确定是否(fou)需(xu)要再次穿刺活检(jian)
4、活(huo)检阴(yin)性,但怀疑前列(lie)腺癌高危的
5、活检阳性,辅(fu)助临床判(pan)断前列腺癌预后
6、确诊的早期,非侵袭性前列腺癌,每3-6个月检测一次,病程监控
适合检测的普通人群(2015年ACS《中国前列腺早期诊断共识》建议)
1、50岁以(yi)上(shang)伴有下尿路症状(zhuang)的男(nan)性需行PSA检查;
2、有前列(lie)腺癌家族史的男性,提前到45岁;
3、DRE或前列腺影像学异常(chang)男性也应进行(xing)PSA检查
4、45-49岁,DRE正(zheng)常(chang)、PSA>1ug/ml,1-2年复查(cha);DRE正(zheng)常(chang)且PSA《1ug/ml
5、50岁复查(cha);50岁以(yi)上如DRE正常、PSA〈3ug/L且(qie)没有穿(chuan)刺适应(ying)症,1-2年复查(cha)。
指南推荐:PCA3检测可(ke)用于(yu)首次前(qian)列(lie)腺穿刺活检阴性(xing)患者前(qian)列(lie)腺癌的诊断;
PCA3分数>35,可作(zuo)用需(xu)反(fan)复前列(lie)腺(xian)穿(chuan)刺活检的指(zhi)征。
美国FDA批准(zhun)将PCA3 用于(yu)既往穿刺结果为阴性患者的(de)跟(gen)踪检测;
并将PCA分熟(shu)制(zhi)定于25,用于指南(nan)患者是否再次接受前列腺穿刺活检的依据。
前列腺癌新(xin)标(biao)志物尿液PCA3的一(yi)步法(fa)检测技术及(ji)试剂盒是(shi)为真(zhen)生(sheng)物的代表(biao)性产品(pin)之一(yi),该产品(pin)相关的原创研(yan)究论(lun)文“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Urinary Long Noncoding PCA3 and PSA RNA for Prostate Cancer Screening”已在国际知名肿瘤杂志《Oncotarget》发表(biao)。